Tuesday, April 27, 2010

久違的共修

今天因師兄的邀請,務必要我出席今晚的共修。。所以就去了。。。 最近一次的共修,應該是上幾個月到菩提工作坊時的108拜的拜願吧。。。。當然,共修確實有它的力量,警惕我們甚勿放逸。。當然在過程中是非常法喜的是因為我發現無論在怎樣的修行上都需要去觀照。。。念佛、繞佛都是一個清清楚楚的過程,雖然其方法不一樣但我覺得其本質還是一樣的。。。還是需要有禪修的功夫在裡面的。。。“靜中做,鬧中修”。。。。

其實今晚的經驗讓我想起之前有人問我關於南、北傳的問題,他說南傳---或依他所說原始佛教才是唯一可以讓人解脫的傳承,比較純正。。。我覺得如果從原始佛教來談的話,雖然南傳佛教還是保存原始佛教的面貌但是,我想確認的一點是;它應該不算是所謂純真或者不純正吧!依我的看法是,佛陀的時代解脫的風氣是比較盛行的,所以佛陀依當時的風氣而教導觀照身心而領悟佛陀所說的苦、空、無我。。。 但這並不代表佛陀沒有說菩薩行。。。。。 在佛陀弘揚佛法的時候,確實還是有講述菩薩、阿彌陀佛等經典。。。 我這裡並不是強調那個傳承優越於那個傳承,反而我們與其在比較到底哪一個才是最究竟的方法,我覺得那是我們對佛史或者法了解得不夠。。。 因為我們都了解佛陀都是觀機逗教的教導眾生,當然眾生擁有其解脫的方法。。。或許這個可以參閱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導師閱藏三遍;從藏傳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覺音尊者的《清淨道論》。。。 導師提出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這些的分別都是發心的不一樣。。。 五乘共法(發增上生心),三乘共法(出離心)及大乘不共法(發菩提心)。。

我在想我那位朋友所提出來的,確實是有它的根據,我們看到佛陀的時代,佛弟子依照這佛陀的教導,了解緣起、四聖諦、及依照八正道修持,依四念處為安住。。就可以得道解脫。。。這個當然是最實際的方法。。。 現在這個時代,我們依然可以尋用這個方法得到解脫。。但是,作為一位夠成熟及了解的佛教徒,我覺得應該保持開明、開通的立場來討論。。。 並不是一味的說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我想在藏經裡面應該找不到佛陀說到底哪一個方法是最好的解脫方法吧!我猜想佛陀應該是指導出很多種方法,那到底契不契合,那就要讓自己有機會廣泛的認識。。。所謂的“偏重不偏廢”, 應該大概是這個意思了。。

或許一些線索可以從四阿含裡面獲得,四阿含是在原始佛教時代結集的,在北傳佛教稱之為阿含,在南傳佛教--- 尼柯耶(nikaya),現存完整的是銅碟部,而這只能代表一部派的經藏而已。。

漢譯阿含與南傳尼柯耶之對比:
《雜阿含》---- 《相應部》
《中阿含》----《中部》
《長阿含》----《長部》
《增一阿含》--《增支部》

當然四阿含的宗趣及其特色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說一切有部的論典--- 上座部佛教的三大系之一)、覺音尊者、龍樹菩薩、智者大師及近期的印順導師都對其作出了更好的論述。。。

  • 龍樹菩薩以四悉檀判攝一切佛法: 第一悉檀(雜阿含)、對治悉檀(中阿含)、世界悉檀(長阿含)、為人悉檀(增一阿含)。
  • 覺音尊者: 顯揚真義(雜阿含)、破斥猶豫(中阿含)、吉祥悅意(長阿含)、滿足希求(增一阿含)。
  • 印順導師: 甚深法意為主(雜阿含)、分別抉擇為主--初期大乘佛教法,在對治(中阿含)、佛陀超越天、魔、梵為主--- 秘密大乘佛法為度劣慧、癡愛(長阿含)、教化弟子世出世間善法--大乘佛法後期真常不空如來藏(增一阿含)。
  •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坐禪人所習,宇宙人生的真相(雜阿含)、學問者所習,對法的解釋(中阿含)、破諸外道但也容攝外道(長阿含)、勸化人所習,鼓勵行善法(增一阿含)。
或者讓大家知道佛教的分化分為幾個階段:(依水野弘元先生的判攝)
  1. 根本佛教時期 (佛世)
  2. 原始佛教時期 (佛滅後至部派未成立之前)
  3. 部派佛教時期 (上座部與大眾部分化時)
  4. 初期大乘佛教時期 (空的思想為主流)
  5. 中期大乘佛教時期(以唯識及唯心為主流思想)
  6. 後期大乘佛教時期 (秘密大乘佛法盛行)
後語: 看起來,如果我們對印度佛教史,或者對佛教的發展沒辦法好好的了解的話,或許我們會真的就落入只堅持個人的一些觀點。。。。 我覺得大家都沒辦法批評誰的是最好的,因為是不是最好是因人而異的。。。

1 comment:

Darren Demers said...

或許一些線索可以從四阿含裡面獲得,四阿含是在原始佛教時代結集的,在北傳佛教稱之為阿含,在南傳佛教--- 尼柯耶(nikaya),現存完整的是銅碟部,而這只能代表一部派的經藏而已。。 global sourcing in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 home textiles sourcing exp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