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8, 2019

如何做选择?

           今天,我们将讨论如何做选择?

          大家觉得这个题目怎样? 有没有想破头? 还是很享受? 无论是怎样的一个情绪或者反应,这应该是一个自我要求的一个过程。

          当我们在谈做选择时,它有着很多的方面及角度。比如,我们在几时做选择? 只在重大的事件中才做选择还是一直在做选择?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重大事件中做出选择,好像我Form 6 毕业后就要做出选择,要继续往哪里升学?我大学毕业后,要选择怎样的工作?要选择怎样的另一半? 在面临这些人生大事时,我们是依怎样的标准来选择的呢?

          我想如果是做重大事件的选择时,我会评估环境因素及自己的能力,好比说我选择了我的职业,当一名老师。还记得我当时是因为一位法师的鼓励,需要更多的佛教徒老师,我才决定申请。在过程当中,我有了这个机会,我同时评估了自己的能力选择要什么科目,最后我是选上了华文,并且成功入选,参加师训。往往经历着这样的人生大事要做选择,比较不常见。所以,我开始去观察日常生活中到底还有什么时候是一直在做选择的。

          我发现日常生活的琐碎事情太多了,有着太多需要去做选择?我等下要做什么,应该去看电影还是去共修?要先和朋友们聚餐还是要把今天的定课做好?那我到底是怎样去做选择的呢?我发现如果是选择的话,以成果来看有着两种。一是自己会舒服,二是自己会痛苦。

给我们选择的话,我们肯定是会选择让自己舒服,对吗?我们会选择让自己舒服的。不会让自己痛苦的。那谈到让自己舒服,可能是身体的舒服或者心理的舒服。

          身体的舒服,比如Sofa 的材质要软绵的,不要太硬。太硬,我身体坐了会痛。吃,要吃好吃的,比如某某堂的奶茶很好喝,我很享受。但是,如果遇到钱包没有钱,就只能吃干捞面,不能去吃KFC/ Mc Donald 。除了身体的舒服,心的舒服我们也会照顾。延续上个星期浩刚和大家讲的我们的身体和心都必须被喂食。

·         粗摶食:指物質的食物,滋養身體的 (食物,饮料)

·         觸食:使人感受愉悅的事物,如好聲、休閒旅遊、閱讀 (听音乐、爱好等)

·         思食:指人的意念、意志 (「思」,是指「思心所」,有審慮抉擇的作

用。身行、語行、意行的造作,都是思心所的發動。抉擇所念、所思

的人、事、物或情境等對象,念念相續;或者決定採取行動、支持任

務的執行,都可以滋潤一個人的生命力,這就是「思食」,也就是

「意念」、「意志」的累積,對生命動能產生的支持力。)(处理受想行等意志活动)

·         識食:了知、分析、判斷 (「識」是我們的分別了知,能分辨分析這

是花,這是聲音,這是藍色的等等,這些是「識」的了別。)(识别五根,接受讯息,是生命的一种功能)

 

所谓的生活,事实上就是不断地摄取新的四食并代谢掉旧四食的过程。

          既然是这样的话,难道我选择我喜欢的、我可以负担的,不可以吗?作为一位佛教徒到底是应该怎样选择的?所以我做更深入的探讨,在日常生活中佛教徒应该如何选择?

《中部算数师目连经》

          “谛听,比丘,你应当具备正念与明觉。走路往返时后,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向前看与向旁看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屈伸肢体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吃饭、喝水及携带大衣与钵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大小便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行走、站立、坐着、入睡、醒来、言谈及沉默的时候都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 通过这段经文,我想佛陀想要带出来的是正念与明觉。

人若缺乏正念,便不能成就任何善法。唯有一个警觉及贯注正念于他有一举一动,他才分辨出善与不善,正确与谬误。正念所带来的忍知使人深察到自己行为美善或丑恶。持续的正念与警觉是止恶行善的必备良方,当正念现前时,自然会带来觉察之心,随之而来的勇气与坚毅就会超越懈怠与放逸,正如一匹良驹超越一只老弱马匹一样。正念或警觉比起世间的知识来得重要,因为一个人心不在焉,绝不可能专精于他的学习。空有知识而没有正念,容易使人走入歧途,偏离正直与本份。即使是见多识广及才智聪明之士,若缺少了正念这项重要的质素也不能洞悉事物的本相。地位崇高的人也全因粗心大意的言行,或没有顾及事情的后果而遭受到严正的抨击。所以,正念是一切善法之首,能带给自己和他人利益。

          于此,明觉有四种:

1.     有益明觉

2.    适宜明觉

3.    行处明觉 不离禅修目标/ 方法

4.    无痴明觉 -

所以我个人认为的选择到底是该让自己舒服或不舒服?如果引用《中部算数师目连经》,我们应保持正念与明觉,当然这一段经文主要的还是提供给禅修者/出家众到底要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去修。所以以个人的一些见解,我觉得可以引这段来给我们做一个借镜。前面三个我觉得是可以是做选择的标准:

 

有益明觉&适宜明觉

“诸比丘,如果难陀需要向东看,难陀将会如此全心投入地向东看:‘在我向东看时,愿贪婪与忧愁不善恶法不会入侵我’,他于其中如此保持明觉。诸比丘,如果难陀需要向西看……向北看……向南看……向上望……向下望……向中间方向(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看,难陀将会如此全心投入地向中间方向看:‘在我向中间方向看时,愿贪婪与忧愁不善恶法不会入侵我’,他于其中如此保持明觉。”(《增支部》iv167)

 在做任何选择时,我们都知道这么做是有益还是无益的。和大家分享一件真实例子,话说有个朋友最近把他的饮食业生意结束了。他告诉我,结束掉生意也好,减少杀生。因为每天都要固定和批发商订购40只鸡。我当下觉得很有趣,又悲哀,有随喜他有这份自觉。所以拿这个案来看时,我觉得如果有益明觉与适宜明觉都同时重要。因为如果要从事这样的职业/ 生意时,要去审查及判断这件事是不是有益与适合。在前提下,不可毁犯五戒;符合善。

其实行处明觉即是一直保持正念,习惯守护着业处(心工作的地方),这样一来,清楚知道了知周围发生的事。比如,慌慌张张与朦朦胧胧,不清不楚可以把事情做好吗?起身时,是不是还觉得迷迷糊糊的?洗脸霜和牙膏会弄乱,忘记自己原本上楼去拿东西,但是上去后反而忘记了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有着太多的目标,没办法专注。自己又贪,其实我们都想multi tasking,这样觉得好像可以处理很多事情。但是相反反而效果不好。所以,一个时间做一件事是好的。

我发现其实如果处处明觉的话,是更为忠实于自己,更了解自己。有时会觉得很可笑,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好像我去禅修时,我们都会有一个状况,尤其是刚接触时,我们都会想,时间到了没有,好像做了很久了。不然先休息,腿这样痛,不知道会不会怎么样吗?所以我们就起坐了,这里就少了有益明觉与适宜明觉了。同样,在日常生活当中,明明不饿,但是因为贪吃,所以找东西吃。这个是最近长胖了有这样的体会。因为没有明觉,随顺这那个欲望的洪流,一直都卷进去。

无痴明觉更为重要,当然这里指的是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当然这个有些人觉得还很高深。我们就暂时不谈。

一个现实的问题来了,我们都有审查了有益、适宜等,但是我的选择是被逼的,由不得我控制,不在我掌控之内。套用一句江湖话,“身不由己”。在讲这句“身不由己”时,真的是要忠于自己。当然,这个选择由不得我们时,我们更应该怎样?拥有舍心是最重要的,真正的舍并非无动于衷或不醒觉,而是清楚地看到导致乐与苦的善恶。修习舍心的人这么省察:「这些苦乐与我无关,这些是他们自己的恶业与善业的果报。」

总结来说,任何时间如果可以保持正念与明觉,自然就可以远离恶,避免造更多的苦因。根门不守护的养料就是缺乏正念与清晰的觉知(无正念正知)。当不一个人不能察觉到事物的无常等待特质时,他便会放任自己的身、口、意,作出各种不善的行为。一个人缺乏清晰的觉知时,他不能准确认知何者为正确的目标,何者为适当,何者为真正的皈依处,何者为颠倒虚妄。当一个人的行为没有正确的目标;当一个人的行为无助于善法的增长;当一个人的行为妨碍于自己的进步;当一个人经常忘失法义(我们努力修行的真正归依处);当一个人愚痴颠倒地看待事物—错认事物是完好、无缺、常恒、牢靠等等,根门不守护便被滋养了。当不如理思惟增长时,便会产生两种东西—无明与渴爱。无明与渴爱会为未来的轮回带来动力,当无明生起时,整个缘起的大苦聚也立即缘起而起。所以一个思想肤浅的人就像一艘随风漂流的船;又像一群被卷进河流旋涡中的牛群;也像一头被系在辗磨中不断回转的牛只那样,不断地生死轮回。

 

Sunday, August 26, 2018

第二十届全国教师佛学研修班【烦恼即菩提】感想

第二十届全国教师佛学研修班【烦恼即菩提】
            研修班办了20年,第一次越洋参与,为的是不要浪费钱只去一个活动。这次的营收益慢慢,因为是让自己进修的时间;另外还有一个吸引点是法鼓山常藻法师是主题讲师。法师在主题讲座里有很多点是触动到我的,而且和禅修真的是相符合的经验。
            烦恼,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堆感觉,这些感觉是在身体上,这些都是内观得来的。法师说,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把烦恼的原因怪在外境上,以为只要外境改变了,自己的烦恼就会消失,但是其实是和自己身心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常常都不断地加强烦恼的根源(贪、嗔、痴),随顺追求或者抗拒对立,这些在顺境或逆境中的烦恼的惯性让我们有设定了一些框框。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在我们的六根对六尘时产生的六识,有着喜欢、不喜欢、期待的习性是让我们造业,同时也是继续轮回的因。我们都很抗拒烦恼,其实我们应该感谢烦恼的提醒,因为它让我看到烦恼的因。我们常抱怨我们的烦恼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却不知道这是对法身慧命的伤害。【众生都是执相而不见性,故心为境转】。我想着在禅修中所获得的经验相同,从中获得的智慧是让我们更加清楚掌握心的运作。众生都是执着相而不见性,故心为境转,很多人常常会把心摆在目标上,却不知道其实目标只是我们生命本身完成的一小部分。在生命的长河里,其实过程才是我们生命的主体,生命过程的累积会决定我们生命的品质在哪里。
            【外境再好,带着我执,即不会快乐自在】,我执的意思是凡事站在自己的立场,自我为中心来思考,这样的一个角度只能看到片面,不是实相的全部。。如果一味的只在乎结果,会让自己看不清楚自己心的运作,很多人都是带着有框或是有色的眼镜看世界,所以看到的事项也只是片面的,然而却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部。所以佛法是需要一点一滴地落实在生命当中,这一点只有透过跟生命的连结才会理解的。
在这种种的烦恼当中,其实都是我们怎么看待它来决定是不是烦恼。如果能够转换一个心态来看待,那就是我们学习的时候,让我们学习如何接受不同的体验。它不一定是挑战,它只不过是一种体验,如果能够转化,它便不是烦恼而是智慧。遇到境界的时候要学会以一颗开放的心去接受外境因缘的变化,让自己像个小孩一样去体验每一个现象的变化。放掉自我的立场,用欣赏、享受、好玩的心去看待如此的因缘会带给自己怎样的成长。
所谓的智慧,不从外求,是要回到自己的身心运作,时时刻刻觉察自己心的运作。智慧存在于我们所有的困难和困境中,菩提亦是从烦恼中长养出来的。没有人生困难的磨练,智慧是没有办法长养出来的。


Sunday, January 21, 2018

悲智双运

悲智双运,这句话今年特别影响我。这是我改变了心态及修行方式后,和师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师父说:可以自我调适很好。在之前和师兄谈了内观的修行让我趋向厌离,里面却潜藏了一些些嗔在内,但是今年一开始我却自动地每天念慈经、修习慈心观,祝福自己及其他人。那个力量确实好像无形的要我每天完成这个功课........ 我想这是今年2018的功课。

Sunday, February 26, 2017

慈心的妙用

想起这个帖子,想写很久但是一直都没有时间写下;唯今天想记录一下我修习慈心的心路历程。慈心的修学是和台湾的融闻法师学得很多,但也在Bro Visu的一个5天的禅修营中进步。和师父学习时,他给了很多的观念并且也有尝试去祝福。但也是没有太多的进展或进步,主要原因是自己懒惰的缘故,故一直没有更好的体会。

师父来的两次都在居士林办了一个星期的慈心修学,师父从慈心开始教到舍心的教导,慈悲喜舍如果成就是非常大的功德,大梵天就是四无量心的成就者。我一直都在修学慈心,一直遇到Bro Visu的禅修营;我又有了另外的体会。那次后,想要发起慈心,观察胸口的某个部位即可就可以获得喜悦。主要原因是因为在禅修营中,一次很特别的经验。那个快乐从胸口的那个部位,好像涌泉般涌出,顿时全身被快乐的气泡笼罩着。

有和禅师提起这个经验,他给我的答案是这是心念处的修学。但是,我觉得内观的进步和这个有非常大的关系。至此,我去内观的禅修营都有很特别及大收获。自去年再和师父提起我修学慈心时的状况,尤其是在自己觉得无力感时,慈心反而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我这里谈它是工具是因为慈心就好象是特效药般,帮我治好我的无力感。无力感的来源是因为教学没有了热诚,对学生已经麻木,对整个工作环境开始觉得怠倦了。所以做慈心是很好的一个训练及找到初心或者动力的来源。

开始祝福自己并且祝福别人后,感觉都好像充电后,热诚及热忱都恢复,开始会比较积极及正面。我发现慈心在这方面比较有效,因为内观好像没有太多的帮助。我再和师父报告时,他给我的反应是正面及惊喜我也有这番体会的发现。

我觉得修学慈心时,是我常常做实验的时候,快乐是可以翻倍而且可以从自身的感受却觉察到的。有一次,我很惊讶地发现原来祝福自己和祝福佛陀是这么大的分别,那个光是多么的柔和又光亮。所以,供养三宝的功德不是用嘴巴说说,反而是可以亲证的。这些话也是辗转在师父的录音中听到的,他并没有直接当场就和我说我的发现。


Friday, December 23, 2016

八正道

在禅修期间,禅师说了出世间的八正道;觉得很受用。但是我想,不是每个人都向往走在出世间的八正道,或许这个也因各人的发心不同,而有不同的目标。
我觉得八正道可以从世间或出世间两个方向来谈。出世间八正道是带领我们走入灭除烦恼的方法。我们把目标转到世间的八正道是正确的正确的生活方式(戒),正确的生活态度(定)及正确的生活见解(慧)。

 正确的生活方式()
在日常生活当中,应抱有持戒的精神,持戒清净及不产生后悔的心。和沟通的对象抱持说对的话,有意义的话,不欺骗,不挑拨,不恶口,不花言巧语等是正语的表现。正业,业表示行为,不伤害生命、不做越轨的事情及拿取不属于自己的财物等。正命,即是有个正当的职业来维持生命,不以偷骗、贩卖毒品军火等伤天害理的职业。
正确的生活态度
在生活当中要念住目标,一直念住那个目标,往那个目标前进不会因为打击或者考验而退缩。确立了目标后,不要一直转变目标,应一心一意地往那目标前进,同时也不会因为其他的诱惑或者挑战而退缩。
正确的生活见解(慧)
要在尔虞我诈的社会中,安身立命;更多时候除了以上所要具备的条件之外。还需要正确的见解,见解的建立是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善友一起所累积的。并且常常思维、整理,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及知见。

禅修营期间,bhante 强调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不是来禅修才开始的。而是要从生活上去改变,我想拥有了世间八正道,自然就可以迈向解脱的八正道。

Wednesday, December 21, 2016

内观禅修 with Bhante Tejadhamma



两个星期在一开始非常精进到后期更加无心去观察,我觉得这次依然收获满满,至少我觉得我是进步的。浓缩了几点:

1. 禅师说要让心有目标,我体会是心没有目标会很危险。不是掉入昏沉就是散乱当中。
2. 方法越简单,反而是我们夹杂太多概念,想法去表示自我的傲慢及取悦老师的行为。反而远离概念,更加接近真实法。
3. 走就对了,一直修下去就对了...条件成熟时,你自然会看到。

这两个星期的进步,对我来说是个里程碑。我想,这种喜悦更加会推动我往下修,但是叮咛自己的是傲慢的心是应该注意的。不要被一时的胜利而冲昏了头。还记得,我结婚时;证婚法师问我的心愿是什么,我说我想要解脱。在这样的一个情境下,好像很不搭调一样。但是我确实做了这样的决意,我太太不是很能谅解我的心愿,她说不是应该祈愿一生一世的恩爱吗?我无言,我想和我现在依然膝下还无儿女有关。但是,这次我和太太说我已经准备好了。

Friday, December 2, 2016

内观记录

内观,已是我这一生定下的修行功课;近几年都会特别安排一年最少一次的闭关,而且每次的闭关对于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及稳定发展的一个机会。很多时候,很多人都羡慕说,你真有福报可以去禅修,佩服我要把自己关起来14天,没有手机及其他的诱惑下安安静静地每天吃、坐禅及行禅。搞不好会疯掉..... 没有,没有疯掉是因为从中体验到法。

老师今年来了3次,这次感触特别多,之前两次都对老师的挂碍及期待,这次完全地放下了。仿佛就好像回到8年前和老师在一起继续讨论着内观一样。这次我轻松了,原因是我发现我放下了对老师的执着,因为有我,我所,所以更加会对老师的掌控更为紧,这次是完完全全的放下,可以确定的是我通过内观放下的。

同时,我也感谢老师提醒了我应该往那一方面继续观察,因为通过这样的修行确实可以真正的从身念处去看到身心的影响。同时也往受念处及心念处慢慢的发展,也谢谢老师的提醒;在内观的路上,他总是我的善知识。他用他维护众生修行的心,一直在分享他的历程,届由这样的分享,影响更多的人参加禅修。

这段时间下来,老师也肯定地有进展到心念处的观察。从我的报告中,我自己也开始去审查内观对于我生活的受用。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受到老师的影响;同时也和他回答的方式非常相似。老师说,我这个当老师的也很喜欢解释,分享禅修的受用。

我把我的时间都投入了禅修,或许世间的技能或者一些知识都没有在我的脑袋里面。但是我想,我看事情的角度往往都会与法相应。因为我觉得佛法本来就是拿来用,而不是拿来安慰别人的话而已,或者是抛给其他人表示我非常博学。

最近,我发现;我更应该和其他人有共同的语言。这个共同的语言是来自于自我观察后,发现是我慢的呈现,所以我很多时候都是表现出我是高人一等的,但是这个是我接下来的功课。无论在语言上或者是文字上,要去观察内心的变化,逐渐减少傲慢心。也期待接下来的闭关,是我放松,无忧无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