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4, 2012

禅修略谈

離開了許久,但總算回來了。我想應該寫一寫這次禪修的經驗,因為確實是實屬難得的經驗與體悟,也鼓勵大家趁年輕學習用身體親證佛法,這些經驗不是用幻想、捏造出來的,是經由專注的能力了解身體的實相。

在佛法的領略上,以前是以學習一門知識學問而讓自己覺得自豪的,我們都說三學(聞、思、修)的重要性,這樣是可以啟發智慧的。但是,我們很多都不知道實修的重要性。在初學時,確實聞思修在建立起整個對佛教的架構很重要,但如只是停滯不前的話,也只是個門外漢。對於此,我是個佛教門外漢20多年,最近的我才是如此深信佛陀的法是可以親證的因為佛陀成道時曾說過“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德像”肯定了每個人都可以往涅槃的彼岸。信、解、行、證就是這個過程,這是在漢傳佛教常聽到的佛法,是帶領我們通往覺悟道路的重要次第,而它不只是一次的過程而是反复加深的。在漢傳佛教系統長大的我,對於南傳佛教很多不太懂的地方,但是近幾年來我卻發現我喜歡南傳佛教的方式,其實是修行的方法。漢傳佛教在某種程度上,雖然還是有很多的儀式等等,這些也是可以導向我們趨與解脫的,但也只能說不適合。因為了解而發覺,因為嘗試而發覺,那樣的方法我較不相應。

禪坐,是我以前非常害怕的一門功課。尤其是在大專佛青生活營時,晚上期間的禪坐是痛苦的夢魘。那種恐懼,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經在腦海中走了一遍,非常壓力。在整個止觀的修行上,我是抗拒的。在某種程度上,禪修對於我沒有什麼作用。直到回來後,和師父學習一個不一樣系統的禪修方法—— 緬甸馬哈希禪師的內觀(Vipassana),發現它是適合而且我可以接受的方法。雖然進度是緩慢及懈怠的原因,但是因為從中受益所以更加希望有進步。老師也說如果在古晉有人教,對於個人的成長是有幫助的畢竟他遠在台灣。一直在等待有密集禪修的機會,終於等到了。

在未去前,我和老師提起“我怕痛”,老師說你應該有中道的心,我沒有多問,不知道這個中道的心是怎樣的。所以就毅然一人走上山,為期7天的禪修。指導老師是一位來自檳城的法師—— Bhante Gavasi, Bhante 在南傳佛教中就是 Venerable Sir 的意思。Bhante 第一天就交代行禪、坐禪及日常生活應該保持正念,受持八戒後就開始一個小時坐,一個小時行的功課了。簡略報告日常生活就是走走、吃吃、走走、吃吃這樣就過了一天。4點起床,6時45分早餐,後洗刷打掃,八點又是坐禪、行禪,中午11時30分午餐,休息至二時,又是走走、坐坐直傍晚6時,盥洗後坐禪一小時。8時15分Bhante弘法及受持八戒直9時45分,10時睡覺。

開始兩天,是一坐下來昏沉、愛睡跟著來,意識模糊,雖然正念有時強有時弱,尤其是下午那煎熬的5個小時。那兩天,是漫長的歲月;師父說應該有耐心繼續注意。笨笨就照著師父的話去做,幸好之前有些內觀的經驗,所以很快就可以“上手”了(這個用詞有點粗俗)。期间发现,爱阅读的我,在身上找到更值得阅读的读物,犹如Ajahn Chah 的一句话 "The Heart is the only book that worth reading", 因为你会从中发掘无尽的宝藏,原来吃饭、走路、坐着有这么多有趣的东西值得去拥有。顿时,我发现真值得我来。

我忽然想起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的其中一章是《有情与有情的身心》里面所谈五蕴的内容,虽然没办法在禅修中体会但是在色法上,就可以这么清楚地去了解,所以法是可以亲证的,没有错。佛陀说的三法印,苦、空、无我,也是可以在里面亲身体验。小有小悟,但莫小看如果可以親證一個無常的現象,或許還沒到這個階段,應該說變異,是可以得到喜的受的,而它可以一直增加在修學佛法的信心,推動着往前繼續的能量。

小參是學生和老師報告自己的經驗等等,學生要誠懇、簡短地複述自己觀察所緣的一些情景,感受等。老師會依學生所遇上的情況給予解答,並且鼓勵學生繼續前進。因為禪修期間是禁語的,所以小參是唯一說話的機會,而又不能暢所欲言因為只有15分鐘-30分鐘。

晚上期間的弘法,師父談的是七覺支,以前的我會背就覺得了不起,三十七道品是那些等;全難不倒我,但是如要談的話,了解不夠,只是考試時全啃下去然後嘔出來而已。七覺支(7 factors of enlightenment, pali: satta bojjhaṅgā)是七個到達覺悟的重要條件:

1. 念 (mindfulness, pali: sati
2. 擇法 (investigation of Dhamma, pali: dhamma vicaya))
3. 精進 (effort, pali: viriya)
4. 喜 (joy@rapture, pali: pīti)
5. 輕安 (tranquility, pali: passaddhi)
6. 定 (concentration, pali:samādhi)
7. 捨(equanimity, pali: upekkha))

法師談的不是像漢傳佛教大眾弘法那樣的內容,因為這是實修的內容,雖然內容就是那幾個但就會讓你覺得受用無窮,尤其是在接下來的幾天禪修中,或許可以用上。在聆聽弘法過程中,我覺得語文能力的重要性如果可以掌握多種語言至少在一個單語的傳統下,還可以尋找另外一片天地。但主辦單位還是貼心的為大家準備了英譯福建話的師兄,師父今天晚上的弘法錄音會交給她然後隔天晚上她再複述給其他不諳英語的參與者聽。

七天終於過去了,獨自拎了包走下山。在下山時,內心的那種感受是:“我一定會再回來,完成我今生要完成的功課……” 此時,內心澎湃,淚水擠滿了眼眶。